下午两点,一天中阳光最烈的时候,56岁的刘春华来到自家的麦田旁,招呼开收割机的机手下地开镰。
刘春华种着200亩地,一年两季,小麦和水稻轮作,都是口粮。在江苏省兴化市,像他这样的种植户,甚至算不上大户。就在附近的一个镇上,有年轻的创业者,流转了上万亩地种植粮食。对喜欢碳水的人来说,兴化的农田,全年都在上演着主食的狂欢,以小麦水稻轮作的面积算,这里亩产过吨的农田,就有105万亩。
有趣的是,兴化是产粮大市,却并不是粮食流出区,相反,每年都有大量的粮食流入兴化,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加坚韧多元的产业链条,这个链条正在帮助兴化把更多价值、更多利润留给农民、留给乡村。
(资料图片)
水乡里的麦田——有点“休闲”的夏收
和华北平原上一望无际的麦田不同,在水网密布的兴化,金色的麦田被绿色的河道分割成一个个方块,不时还有四面绿水的村庄点缀其中。
刘春华的两百多亩地,四面都是河道,中间有田间道路连接着乡间公路,可以让收割机一路坦途,开进麦田中,他所在的村庄,就在金色的麦田旁边。
和以前种地不同,麦收季节,在外工作的儿女们并没有回来,家里的妻子也不用下地。6月2日傍晚,刘春华最后一遍查看了麦田,麦粒中的水分已经很少,他打了一个电话,约好了收割机,6月3日中午,收割机就开到了田里。200多亩小麦,几辆收割机一个下午就能收完。
一家烘干企业,就在刘春华所在的江孙庄村外,收获的粮食直接卖给了烘干企业,当日的价格是每斤1.22元。烘干企业将收购的小麦烘干后,再卖给面粉加工厂等。
刘春华记得,在江孙庄村,收割机大面积收割,最早出现在2006年。那时候收割,村里人都来围观,在这片河道纵横的麦田中,实现机械化并不容易,最难的是道路。
在没有收割机的年代,夏收夏种,是村里最忙碌的时候,刘春华说,当时规模化种植的很少,都是一家一户,每家几亩地,但即便如此,夏收的时候,也要全家上阵,有时候连夜收割,割完小麦,就要立刻整地插秧。农时不会等人,尤其是三夏季节,那是农人们最忙碌也是最狼狈的时候,“每个人身上都是泥土,每个人都在奔跑,许多人家都没工夫认真做一顿饭。”
如今的夏收中,不论是村里还是田里,都已经不见忙碌的人们了,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树荫下,远远地遥望着麦田里来回驰骋的收割机。刘春华站在田间路边,戴着墨镜,穿着一件灰白色的防晒衣,露出的领口干净平整。一个下午的时候,200多亩麦田就可以变成收入,甚至不耽误晚上回家吃饭。
麦与稻的轮作——百万亩碳水生产基地
从2010年开始租地种粮,刘春华种过很多品种,如今主要种植的小麦,是一个叫杨麦28的高产品种,这是去年刚刚新换的品种,去年产量不错,一亩地平均可以达到550公斤左右,在他种过的品种中,算是产量最高的,而且品质也不错,是当地农业科学家培育的新品种。
兴化市位于苏南和苏北的交界区,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,同样是南方和北方交界的区域。这里位于里下河地区的核心,是一片湖荡地区,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,是天然的粮食生产区。
兴化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兴化市每年的粮食播种面积超过220万亩,今年小麦播种面积约107.42万亩,比去年增加了2万多亩,预计小麦亩产可以达到505公斤左右。
对喜欢碳水的人来说,兴化的农田,无疑是造梦的地方。兴化是小麦生产的大市,同样也是水稻大市,常年播种面积在120万亩左右,相关负责人介绍,今年播种面积预计在124万亩左右。
收完了小麦,刘春华的200亩地,也准备种水稻了。近几年,他种的都是一种叫9108的水稻品种,是整个江苏的主栽品种,也是一种优质粳米,当地农业干部介绍,在双盲测试中,9108的风味,被许多人认为,超过五常大米。
小麦和水稻的轮作,中间留给农人们抢收抢种的时间很少。在一处河边麦田中,记者看到,田里的小麦还没有收割,但麦田一侧的一块水田中,育成的水稻秧苗,已经有20厘米左右,随时可以移栽插秧,一个小型水泵,把河里的水抽起来,不断地灌进秧田中。
种粮食的人们——都有自己钟爱的美食
在粮食生产区,人们总能够开发出独特的美食,比如山西的小米,只有在山西,才能吃到各种各样的小米美食,甚至以小米为原料的菜品。而在其他地方,人们对小米更多的了解,无非是小米粥、小米饭。再如南方的大米,人们可以制作出千百样的美食。
稻麦轮作的兴化,独特的美食就更多了。兴化的美食,承包了人们从早到晚的味蕾享受,比如早餐中常吃的一种小饼,有面做的,也有米做的,米做的小饼,有些粘劲儿,但香甜软糯,是兴化人从小到大的记忆,不管是路边的早餐店,还是农家的厨房里,都少不了一份小饼。在兴化,米饼包油条最传统的早餐,刚出锅的米饼和刚炸好的油条,一软一脆,形成了奇异的口感。
还有撒着芝麻的炭炉烧饼,开花的馒头、酱油汤面、小麻饼,再加上水乡的鱼虾螃蟹、莲藕菱角,混合着江南江北的风味,充斥着大街小巷和乡村田园。
刘春华告诉记者,他们家吃米饭较多,每年的大米不在外面买,尤其是在远方城市工作的孩子、亲戚,也喜欢吃兴化本地的大米。因此,每年秋收,他都要留几千斤稻谷,碾成大米后,送给孩子、亲戚。
“家里就我和妻子,还有岳母三个人,一年七八百斤稻谷,就足够了,事实上,给孩子们、亲戚们留得更多。”他说。
在兴化的田间,沉甸甸的粮食收获归仓的时候,人们也在期待新麦的味道,就在不久的将来,这味道就会充满每一条街道和每一个村庄。
兴化市农业农村局一位负责人提供的数据显示,以小麦水稻轮作的面积算,亩产过吨的农田,大约有105万亩,还有大麦水稻轮作的土地约4万亩,也可以实现亩产过吨,因此,在兴化,吨粮田大约有110万亩。而就在2022年,全市粮食总产量超过124万吨,其中绝大部分,都是口粮,为人们提供着最基础的能量。
繁盛的加工业——留住粮食附加值
每一个人都怀念家乡的味道,但如何才能在千里之外,随时回味儿时的美味呢?
兴化是产粮大市,却并不是粮食流出区,相反,每年都有大量的粮食流入兴化。这背后,是兴化市发达的粮食加工业。
粮食收获的时候,散布在兴化水乡里的一个个烘干厂、加工厂也忙碌了起来。在兴化市一家知名的面粉加工企业的厂房,往来的车船格外密集,这家企业去年秋天刚刚完成了二期项目的建设,每天可以加工7000吨小麦,年加工能力达到250万吨,远远超过兴化市的粮食总产量。
除了小麦,水稻加工在兴化同样发达。在兴化市戴窑镇,四通八达的水路陆路,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稻米市场。在戴窑镇的核心地区东三村,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,这里就兴起了做粮食生意的热潮,村民们驾驶着船,在水道上往来,从四里八乡收购粮食。
热闹的时候,村里有上百条收粮船,当这些船只集中回到东三村附近的岸边,绵延数百米的船舶,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座“水上粮市”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东三村的村民们,开始逐渐扩张产业,从简单的收购、销售,到慢慢涉足粮食加工业,以获得更多的收入。随着市场的发展,当地的粮食产业也在不断升级和发展。如今,这里已经建成了庞大的“泰州兴化粮食物流产业园”,产业不断升级,年生产能力700万吨,仓储能力40多万吨,日处理原粮能力达3万吨。戴窑镇也成了一个繁荣的“稻米小镇”。
“我们是粮食流入地区。”兴化市一位农业干部说。所谓的“流入”,并不是粮食不能自给,而是发达的粮食加工也产生了更大的原粮需求,大量的原粮流入兴化,又变成各种各样的粮食产品,销售到全国各个地方。不仅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,也为村民们带来了更多的收入,据了解,就在戴窑镇,加工企业车间的站机工人,年薪普遍在12万元以上,普通职位也有8万元左右。目前,在整个稻米小镇,进入各个米业公司、包装企业的村民,总数在3000人左右。他们不仅是粮食最初级的生产者,也是这个庞大产业链条中的一员,在为人们生产和供给碳水的同时,也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更多希望。
编辑:姜景旸 王晶
(兴化市融媒体中心供稿)
标签: